十强管理咨询机构:组织转型的成功必然来自文化的转变|思博企业管理咨询229
发表时间:2019-08-14 09:39 上世界80年代初,GE遇到了一次大的危机,组织机构林立、官僚气氛严重,再加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,使其在市场上不断被日本企业超越。众所周知,杰克韦尔奇先生拯救了这只巨无霸,用“数一数二、精简机构”的做法告诉华尔街及世人“大象也能跳舞”。 问题来了:要怎样做才能建立、培养适合新组织管理的文化呢? 第一个观点是,成年人的思维、行为模式已经基本定性,特别是以前越是成功的人、越有思维顶事,因此期望员工自我觉醒、自我转变,这种理想不太现实。 就拿国家这些年天天讲的安全、环保为例,如果没有三令五申还有严苛的处罚,恐怕没有多少人会主动自动地实施。即使这样,也仍然有人小动作不断。可见,要转变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一项艰巨的工程,必须借助一定的配套措施来实现。 比如必要的理念灌输。转型过程中,需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员工当前的管理导向,为什么调整以及鼓励什么、不鼓励什么,杜绝空洞的理论讲解。很多时候,一项管理措施的夭折,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不被理解,不理解就是因为讲的少、没有讲清楚。这些理念有时候需要要反复讲、讲反复,才能收到一定的预期效果。只有理念达成一致,才能转变为行动力、执行力。 第二个观点是所有的转型,都是一把手工程。 有一部分一把手调整完组织结构后,就去关注“更为重要的事情”,期待“底下人”能把这些工作运转起来,这种奢望不切实际。一把手对企业运营管理、各项决策,管理层的重视度决定了执行力度。如果一把手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组织结构如何调整,那么结果一定是 “穿新鞋走老路”。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,除了结构,还有责权、做事程序、信息管理沟通机制等等,这些可以由下属来制定拿出一套完美的规则,不过缺少了一把手的重视,没有几项能够被不走样地执行。在这方面,一把手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各种场合做理念灌输,还要在制度执行中维护“按规则办事”的制度执行者,为他们保驾护航。 第三个观点是文化转型需要时间培养,需要循序渐进;一步登天、立竿见影基本不可能。 “外化于行、内化于心”,文化代表着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,它是组织成员长达数年、逐步建立起来的行为共识,同样要打破这一习惯,需要一定、甚至更长的时间。在这段时间里,除了灌输理念、不断的优化制度流程之外,需要持续、组织开展必要的活动。活动不仅能突出想诉求的理念,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取得的成果后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理念的信心,形成正向循环、涟漪效果,价值观从核心成员逐步推向全体成员。这一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。 |